【人物故事】池上書局

大約四十年前,池上的人口來到高峰,書局作為居民取得知識的基地,各種雜誌、書本、文具,男男女女們總會在有空時逛書局,甚至成為地方的資訊管道。池上書局位於火車站周遭的街區,附近有百年歷史的福原國小,以及池上一萬多人口的需求,曹姐回憶先生所說的繁榮,當時一間書局可以養活一家十多個人,那是個熱鬧時代。

【人物故事】田味家

點心是一種生活的調劑,在正餐前挑選喜歡的點心,讓放鬆時間增添喜悅的味道。也有人將他視為記憶的源頭,回到校園附近的街角挫冰店,削好的冰屑淋上店家熬煮的黑糖水,兩個人開心共吃一碗冰的情境,或是家裡餐桌上享用媽媽備好的點心,讓下課後的餓肚子,稍稍獲得釋放。對於田味家的力尤來說,身為客家人的媽媽總是在現有的食材中變化不同的料理,於是她繼承媽媽的好手藝,並以家中瓦斯行的淡季作為機會,打造一間放學後的點心店,讓甜味帶領人們走進美好的回憶裡。
8 月 11

【台東池上】宛美越南料理

來自越南,從小就跟著父母在餐廳裡做餐,許多料理都是在大人的身邊看著做,自己從中悟出料理,對她而言吃就等於學,只要味道進入她的口中,就會不自覺化做一道食譜,待回家後在廚房大顯身手。
8 月 11

【台東池上】大池豆皮店

大池豆皮店位於大埔社區,在一棟由鐵皮建築的廠房裡飄香著,而一旁的倉庫堆著滿滿木材,是用來供應鍋爐的能源。拉開廠房的門,方格型的機具冒出陣陣蒸氣,上頭一根根橫放的細長竹竿,掛著嫩白、尚未塑形的大片豆皮。師傅忍耐著蒸氣高溫,將豆皮小心翼翼從機具中所撈起。鍋爐熱能所產生的蒸氣,經由管線傳達至機具上沸騰一早磨好的豆漿,並趁時間把接觸空氣的凝結層撈起晾乾,就是我們常吃的豆皮。在豆皮尚未乾燥前,可以經由雙手塑形製成麵腸、豆結、豆包,呈現不同的口感與風味。相較起市面上全自動化製作、生產出的豆類製品,手工製作的口感與味道更為柔和濃郁,使得大池不僅有長期合作的在地商家,許多人也透過宅配訂購來享用這碩果僅存的好手藝。

【人物故事】4.5公里咖啡

4.5公里不只提供客人咖啡與放鬆空間,也將彭大哥帶進純粹的創作思緒。在工作室裡一片片大幅的蠟染藝術裡,可以看見由回字所連結而成的圖形,他打造一系列的創作,讓「回」成為作品的重要元素。由於每次創作的心境都不同,因此彭大哥的蠟染藝術,也隨著情緒而有不同的變化。彭大哥的創作範圍很廣,除了雕刻、蠟染外,還有飾品及庭院造景,因此來到4.5公里的客人,很多曾是他的學生,或是看過作品而慕名前來。有時工作室裡不定期舉辦的蠟染、手工飾品課程,讓學生透過雙手的創作,心情得以回歸平靜,也探看自己的潛能,在每一個步驟裡反射自己的性格,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,同時也藉由創作,體會彭大哥回到原點、放慢自在的生活態度。或者你可以當個觀察家,仔細發覺店內從小至大的藝術品,可能是一隻破舊的膠鞋所做成的盆栽,以東海岸的石頭做成飾品,或者是破掉的賽風爐製成的燈飾,讓人回味無窮、越看越有意思的蠟染布畫,以及許多持續在創作的物品,樣樣呈現出悠遊自然的態度。

【人物故事】慶豐餅舖

慶豐餅舖是黃春富的父親黃登原、同時也是第一代老闆開啟,至今已有八十多年。回想這段歷史的源頭,黃師傅的父親在新竹關西的客家村落長大,曾經與裁縫師阿公短居池上,那是父親第一次認識這片土地。第二次前來,十六歲的父親見到弟妹們漸漸長大,家中經濟開銷與日漸增,身為長子的他前往鄰近鄉鎮,在玉里和日本人學習糕餅手藝,出師後回到關西成家立業,但內心有感在老家謀生不易,於是轉往花蓮市發展。1930年慶豐餅舖正式開張,生意非常興隆,爸爸甚至將老家的親人遷過來一起經營,也開始往其他領域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