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的池上,陽光斜灑在小鎮街道,幾名旅人停好腳踏車,走入一間外觀樸素的豆花店。尚未踏入,空氣中便已飄來淡淡豆香;檯面上陳列著紅豆、花生、小粉圓與當季蜜漬果實,旁邊的鍋裡正咕嚕熬著糖水,這裡是「原鄉豆花」,一碗看似簡單的甜品,凝結了老闆娘劉洪瑛在池上近三十年的生活與情感。
她在東海岸成功鄉長大,年輕時北上桃園工作,後來因學裁縫來到池上當學徒,並在這裡認識了現在的先生林建宏。夫妻倆曾到台南生活數年,最終還是回到池上落地生根,從經營麵店、卡拉OK,到如今的原鄉豆花,把漂泊的足跡安放在這片土地上。
談起店面經營的轉型,她笑著說「以前賣吃的,還有卡拉OK,生意還可以,但因卡拉OK的客人出入較複雜一些,想讓小孩成長的環境單純,所以決定調整。」於是她和先生便開始研究起還有什麼產品適合做生意。

碰巧朋友的豆花攤要收,以此為契機,想起她們童年都有豆花的滋味,因此決定承接設備,憑著記憶與不斷試驗,他研發出夫妻倆都滿意的「原鄉」配方-他們選用無基改黃豆,手工慢火熬煮,以寒天取代市售常見的鹽滷或石膏,讓豆花口感更特殊、帶著清爽的韻味。
此外,糖水也是店內的靈魂秘方,必須熬得甜而不膩,配料依季節而變:紅豆、綠豆、花生、小粉圓是基本班底,鳳梨、桑葚、洛神、地瓜圓等則隨時令登場。為確保口感,許多配料都要每日現煮現熬。劉洪瑛說:「每樣東西都不能取巧,客人一吃就知道。」
由於冬天時,豆花銷量就會下滑,面對季節性的生意起伏,他們後來便推出簡餐的供應。餐點的用料上,以池上產的好米搭配幾道家常菜,味道樸實,飯量十足。多年下來,累積了不少熟客,「有些人小時候跟爸媽來吃,長大後又帶著自己的孩子回來。」劉洪瑛眼裡閃著笑意。

原鄉豆花的店內空間,充滿懷舊的親切感;店內擺放著老式家電、木製桌椅,像是把時光留住的角落。這樣的視覺與餐點的味道,讓許多離鄉的遊子回到池上時,總會忍不住走進來點一碗豆花、一份餐。「原鄉」,或許不是出生的家鄉,卻是選擇落腳的所在,它不僅是餐桌的溫飽,也是旅人與歸人情感的歇腳處。
早期,店內生意比較清閒時,劉洪瑛和先生也積極投入社區。當時他們曾加入巡守隊,先生也因與社區理事長的互動,進而參與社區營造與行政作業,學會申報與核銷等實務,逐步把餐飲小店外的能量,連結到在地的公共事務,這份在地參與,使他們的店成為社區休憩與交流的場所。

聊到未來,劉洪瑛既務實也懷抱期待,她說池上的年輕人多半離鄉打拚,回流意願不一定強,如果能提供實習與學習的舞台,也許能留下創業的種子。因此她與先生曾討論過,若有機會想把店打造成教學場域,接納想學做豆花或餐飲的青年實習,讓經驗得以傳承,也讓更多年輕人可以留在家鄉發展。
至於店內,她則是想改善店內空間和強調食材,她說:「現在很多店都很漂亮、有風格,我想保留懷舊風格、但翻新裝潢,讓客人更舒服。」在食材上,則持續以當季在地風味為核心,像是鳳梨盛產時做鳳梨蜜餞,桑葚季則熬桑葚醬,讓一碗豆花,隨時光更迭呈現四季的池上。 「原鄉」是店名,也像是劉洪瑛心境的落定,她從東海岸的成功鄉,到遠赴桃園工作,再回到池上,每一段路都走得不快不慢,卻都走進了生活的深處,她將這些年的風景,都放進了那一碗碗滑順豆香裡。
有人說,家的味道難以複製,但在池上,有一家豆花店,默默地守著記憶,也溫柔地迎接每一位歸人與旅人。















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