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池上鄉,走近伯朗大道、天堂路一帶時,總會被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築吸引,白色牆面搭配紅磚外觀,門口還立著稻草人與牛車,樸實又充滿懷舊氣息,這裡便是【稻米原鄉館】,一個結合在地特色、文化教育與美食體驗的多功能場域。
2002年,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,國內稻米產業面臨嚴峻挑戰。為了因應國外稻米的進口衝擊,萬安社區開始推動稻米種植的轉型,專注於有機稻米的生產。眾人齊心之下,先後成立了萬安社區有機產銷班、禾鴨生態池、清河堂體驗園區,並建構起這座兼具產銷與觀光的平台【稻米原鄉館】。

原鄉館的前身,是農會早期建置用來存放肥料的倉庫,後來荒廢多年,因此在社區重建規劃時,這座建築一度被列入報廢名單,幸而學者提出建議,加上村民們認同其歷史價值,才配合政府資源進行整理與翻修,成功讓老空間重獲新生。對內,它象徵了萬安社區文化營造的成果,對外,它是台東市第一個地方文化館,串連起生產者與消費者,也成為旅人認識池上的窗口。
如今,館內擺放著許多具有時代記憶的物件,像是舊照片、各式稻米品種、木製農具,還有古老的碾米器,靜靜凝視它們,彷彿還能聽見當年米粒滾落的清脆聲響,「這裡不只是一個展示的地方,而是我們生活的寫照。」館長葉玉瑩常這樣說。

登上館內二樓,這裡是用餐和會議區,窗外是一片無際的田園景象。此時,玉瑩姊才剛與社區媽媽教室班員討論完新米食餐點的發想,她熱情地走過來打招呼,隨著她的分享,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視角感受原鄉館和池上緊密相連的情感。
玉瑩姊並非在池上農家出生,她是在馬來西亞出生、成長,來台求學時認識了先生,婚後隨著先生回到池上生活,這才漸漸進入田地與米食的世界。她笑著說,那過程像是「嫁給了一整片稻田」,一開始陌生又困惑,但隨著一次次親手插秧、參與社區聚會,逐漸對池上生出深厚的感情。

在原鄉館翻新啟用後,個性豪爽、樂於分享的她便投入其中、協助處理大小事務,後來因緣際會下接下館長職務,憑藉著善於溝通與創意,和社區居民一同開發出各式遊程,像是控土窯、米食DIY、米畫創作、稻香按摩搥製作,甚至鐵牛車體驗與社區導覽。她笑著說:「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池上的故事與米食文化,也能真正貼近農村生活。」
館內也陳列著多樣在地有特色產品,如池上米、雞蛋、醃製物等,更因為玉瑩姊的好手藝,這十多年來與同仁、媽媽教室班員研發了多道創意餐點,像是以米製作的珍珠奶茶,或是旅人必嚐的「割稻碗公餐」,其餐點全部使用當地生產的食材,並由社區居民親手烹調,百分百是池上的味道。「我很喜歡看旅人坐在館裡,一邊聽故事,一邊吃著我們準備的食物。」她說,簡單的米飯配上小菜,是農村最樸實、也最棒的美味。 【稻米原鄉館】從開館至今,導覽解說都由在地農民親自擔任,讓旅人更貼近此地的過去與未來。玉瑩姊相信,原鄉館不僅是旅遊地標,更是讓人重新連結土地的所在。無論是品嚐美食,或是參與農村體驗,每一個人都能帶走一份來自池上的真摯情感。

來到池上,不妨走進原鄉館,看看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,感受它的歷史與美麗。午餐時刻,掀開花布,品嚐一碗古早碗公飯,搭配阿嬤手作的醃漬小菜,再抬頭望向窗外金黃稻浪,這將會是一場滿足口慾、也滋養心靈的旅程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