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良心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:林耿弘,在成為池上鄉的生態推動者之前,是一位曾在醫院工作,在手術室、診療間穿梭,紀錄醫院大小故事的影像工作者。他的經歷,是一段從都市走入鄉野,從醫療影像轉向土地關懷。
林耿弘從小在西部長大,卻總覺得喧囂的城市不屬於自己,或許是因為母親就來自鹿野,親友也多定居臺東,他說,兒時每年暑假返東的時光,是他記憶中最自由寧靜的時光,那裡的風、田野小路的氣味、夜裡星空的深邃感,成了他生命裡最早的自然啟蒙。即便多年後在城市工作,那些來自東部的片段,仍是他心中不變的歸屬感。
他大學就讀傳播科系,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,負責醫療衛教影片的拍攝。但他始終嚮往自然,因緣際會下接了一份拍攝生態紀錄片的任務,離開原有工作,前往綠島展開新生活。林耿弘笑說,那段時間,工作之餘常對著鏡頭前的寄居蟹、百合花說話。「沒什麼特殊原因,就是一種純粹的感覺,像是心慢下來了,才發現自己原來還有這麼多感知。」或許當時的他,就像是脫下了城市人的殼,重新學會怎麼呼吸。

綠島的拍攝結束後,他來到花蓮瑞穗縱管處工作,那是一段熟悉如何串聯在地產業與公部門資源的時期,也帶給他許多成就感。只是當他即將邁入三十歲時,為了追求更穩定的收入與職涯發展,他選擇南下到城市擔任土地開發相關職位。「那時候年薪很高,工作聽起來也風光。」但他說,早上醒來時卻常感到疲倦,不是因為睡不飽,而是一種內在的無力。辦公室的玻璃窗反射出西裝筆挺的自己,但那畫面裡的人,愈看愈陌生。
終於有一天,他下定決心離開那份工作,重新回到臺東,經營起一間小民宿。他在這裡生活的期間,慢慢找回生活的節奏。也在民宿經營之外,除了兼職做記者,他也走進在地國小的小學堂,擔任無給職的生態講師。透過孩子們的提問與想像力,他重新看見自然的價值,也在教學中感受到回饋家鄉的踏實與充實。
正是在這段時期,他有了「黑熊」的綽號。這個稱號後來成了「熊良心生態顧問公司」的靈感來源。他笑說:「一開始覺得這個綽號很好玩,後來想想,黑熊不就是台灣原生的守護者嗎?我們其實也想做這樣的角色。」

而會來到池上成立生態顧問公司,也與他當時兼職的記者工作密切相關。那段期間,他因採訪工作多次來到池上,對在地的美好留下印象,但也逐漸發現了一些不易被察覺的生態問題。只是,作為記者,他所能做的只有「報導」;他一次次書寫,一次次揭露,卻發現改變的力量總是有限,於是,他最終離開新聞工作,親自投入行動,也就此催生出「熊良心」。
林耿弘說,創立公司的初衷,是想對這塊土地發出一份溫柔卻堅定的提醒:「池上是99分的鄉鎮,那少的1分,是對生態的長久規劃與延續。」他與團隊推動田區生態監測,建立「生態力標章」,透過具體的紀錄方式,協助農民與自然並存,這不只是為了讓池上米更有故事,更是要讓自然生態的重要,被消費者深刻地看見與理解。
他的關注也延伸至池上的濕地與棲地,像是大坡池,他曾揭露煙火與觀光活動對鳥類棲息的影響,公布路殺紀錄、物種分布圖,甚至與地方單位爭取更好的保育規劃。這些舉動有時難免會引來誤解或質疑,但他始終堅持:「我們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,而是希望讓池上的人知道許多事情的全貌,進而有選擇不同做法的權利。」

現在的熊良心團隊,除了監測與倡議,也開始設計更多互動性的遊程活動,例如從一個便當開始,讓旅人透過餐盒中的米與蔬菜,認識田間的故事與生態的交織,這類行程吸引許多親子的參與,除了有外來遊客,也有不少在地居民報名參與。他說:「教育很重要,藉由這樣的交流,讓這塊土地的美好,留在每一個小朋友的心中,我相信他們長大一定會更善待環境。」
即使累積許多生態保育的經驗,但是林耿弘從不把自己當成專家,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「環保鬥士」。他說自己只是比別人多了一點時間去觀察、多一點勇氣去說出來。「如果生態的聲音太小,那我就講大聲一點。」他語氣堅定,眼神裡有著某種長期耕耘的耐心。
林耿弘相信,真正的永續,是願意留下來,和地方一起慢慢走。不是一時的專案或補助,而是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在每一次田間巡視、每一次資料整理中,累積起一份屬於池上的未來。 或許,只要還有人願意守護、願意傾聽,這塊土地就會被好好對待-池上的米,池上的水,池上的鳥,就能永續地生長下去。














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