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池上,田埂間的薄霧尚未散去,綠野延展如畫,「鐵馬驛站」外,笑著燦爛的信惠姊為旅人細心協助挑選適合的代步工具。這裡不只是租借腳踏車的地點,更像是一扇門,通往阿美族文化的日常與土地的記憶。
潘信惠,池上的阿美族,曾在台北從事服裝設計、美容與貿易工作,還曾赴南投經營餐廳。她的生活足跡跨越城市與鄉間,但最終仍回到這片稻浪起伏的土地。說起返鄉的契機,她邊回憶邊笑著說:「我在池上出生,爸媽年輕時北上工作,就一起帶著我和弟妹在台北長大,但每年寒暑假總會回到池上,很多回憶片段都還很鮮明。」
高中時期,父親返鄉開設中藥行,用藥理與食療照顧家中長輩,也讓信惠姊對「尋根」這件事有了更深的觸動。後來孩子漸漸長大獨立,她就選擇回到池上照顧父母。剛返鄉時一時不知從何開始,她便先投入社區工作,擔任總幹事,也開始田野調查、走訪部落耆老,紀錄族人的生活智慧。她愈走愈深,對文化的興趣也逐漸轉化為一份使命感。

2009年,她創立「鐵馬驛站」,以茅草屋為起點,建構一個文化據點。這裡不僅有手工藝品、小米酒、月桃葉包裹的獵人便當,更有一段段祖靈智慧的延續。「這是祖靈支配的飲食」,她說。「不食不種、不種不吃」,她用在地的食材,說著阿美族的文化故事。
那段時期的鐵馬驛站,是田野調查的延伸與實踐。旅人能在此體驗完整的文化行程:從部落媽媽製作的傳統料理、耆老口述的故事,到親手採野菜、學跳舞、聽吟唱……每個過程都讓人與土地重新連結。不過,隨著體力、人力的限制,以及合作部落長者年事漸高,這段體驗式的旅程也暫告一段落。
就在此時,金城武樹走紅、伯朗大道湧入人潮,她敏銳地察覺:「人潮就是機會。」於是她轉換了角色,以腳踏車作為媒介,讓文化不再靜靜等待,而是吸引旅人主動踏入。2014年,她成為池上最早經營腳踏車租借服務的業者之一,她的鐵馬驛站與其他店家不太一樣,除了租車,還能買到小米酒、野梅、蜜餞等部落特產,甚至報名導覽行程。這讓鐵馬驛站成為觀光與文化、經濟與土地的交會點。

「很多人說腳踏車讓池上太商業化,但我覺得有了經濟基礎,才能把想做的事情延續下去。」她語氣堅定。這幾年,腳踏車是她穩定的收入,也是她推廣文化的途徑,雖然目前因食品法規與體力考量,像小米酒、醋等產品的製作就漸漸暫緩,但她仍透過推廣自家米、玄米茶、洛神蜜餞等產品,持續與部落連結。
近期,她把重心放在車行經營與導覽服務,結合田野、生態、稻米與故事,帶旅人用更慢的步調認識池上。「騎腳踏車去探險,就是體會池上最好的方式。慢慢走,才能看到真正的地方。」
聊起未來,她有意逐步把部分責任交給下一代,不論是孩子,還是願意返鄉或是留下來的年輕人,她總是鼓勵:「努力就會有機會。只要你願意認真,我會創造舞台,你們的生活也能穩定。」

關於鐵馬驛站的未來樣貌,她並不急於定義,笑著說:「導覽是一種生活的邀請,讓旅人跟著我們巡田,看米是怎麼栽種;吃飯時,聽聽祖先留下的智慧。真的不需要太複雜,有時候,一碗飯、一段對話,就能讓一個人記住這裡。」 這條路,她花了十多年奮鬥,也在無聲之中,為池上留下了另一種生活的節奏與可能。不是因為她想被看見,而是因為她始終相信;當一個人願意好好生活,身邊的土地與文化,也會慢慢跟著被照亮。













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