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,陽光灑落在伯朗大道旁的稻田上,微風輕拂,黃綠交錯的稻浪緩緩起伏,騎著單車的旅人停在田邊,一棟充滿設計感的屋舍靜靜佇立,一旁的小狗從樹蔭下跑出來迎接。推開木門,映入眼簾的是磚紅色的地板與咖啡香,一位年輕女孩正俐落地手沖咖啡,她抬頭,微微一笑:「您好,歡迎來到春田喜樂」。
這位女孩是郝皓婷,是這間咖啡廳「春田喜樂」的主人,她的父母則是在旁邊經營民宿「莊稼熟了」。她說「我從小跟爸媽很親近,會和他們一起整理民宿、接待旅人,也很習慣、很喜歡池上的生活。」
她的童年是從這些逐步整修的老屋、一片從荒地開始灌溉的水田,生活中總有許多客人來訪,也充滿全家人一同在田間忙碌、與土地共處的時光。這樣的成長經歷,讓她與這片地方的節奏與溫度,自然而然地連結在一起。

今年剛升上大四的郝皓婷,談起大學初期的選擇,她原本在台北的大學就讀廣電系,但不久後發現所學和自身興趣不符,加上對北部生活並不嚮往,於是轉學至花蓮的東華大學,離家近一些,也能時常回來池上,幫忙分擔父母的工作。她坦言其實自己不是會把未來想得太遠的人:「我當下覺得不錯,就會去嘗試,然後在過程中慢慢思考下一步。」這樣的節奏,像極了池上的四季稻作,一次只專注於一季,、一步一腳印,踏實而溫柔地前行。
談到創業,她並不將「開咖啡廳」說成是夢想實現,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開始。由於她從小對「做吃的」有熱情、有想法,在大三那年,她和爸媽討論後,決定試著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。店內的風格設計由經驗豐富的父母親負責,餐點內容、食材挑選與服務流程則由她一手負責。2024年6月,「春田喜樂」正式開張,靠著地點的獨特視野與口味講究的甜點,很快成為不少旅人池上行程裡的私房據點。
目前咖啡廳內座位不多,假日經常客滿,她說:「小空間其實很適合我現在的狀態,除了能維持服務品質,我也能細緻去感受客人的反應。」也因為仍需要兼顧課業,所以「春田喜樂」目前只有週末營業、寒暑假才會開放平日時段。她預計大學畢業後,將會全職投入營運,也計畫優化空間細節、動線,讓整體經營更穩定、也更舒適。

「春田喜樂」的菜單有滿滿的池上色彩,像是米奶酪、米薄餅等餐點,都是以自己父親種植的池上米為核心所開發的創意料理,她說:「我是吃池上米長大,這裡的米和其他地方不一樣,我希望在這裡,米不只是配角,也可以是主角。」這樣的堅持,是她對在地食材的喜愛,也是對家鄉風味的理解與傳承。她也規劃未來會根據靈感與季節,不定期更新菜單,她微笑說:「不用多,但希望把我喜歡的味道,讓更多朋友品嚐看看。」
回憶起開店以來的忙碌日常,郝皓婷笑著說:「真的是開店後,才知道服務業有多辛苦,也更佩服爸媽。」從採買、備料到製作、接待與送餐,每一個細節都親力親為,也讓她對「經營一間店」有了比想像中更深的理解與體會。
談到咖啡廳的願景,她希望「春田喜樂」不只是一間好拍照的店,「我不希望這裡只是景點咖啡廳,大家拍拍照就走,希望它是一個能讓人坐下來,好好休息、聊天、放鬆,細細感受池上米料理的地方。」她的語氣輕柔,卻有著一絲堅定。

未來,她希望能將空間稍微擴展,並找到頻率相近、也喜愛池上的夥伴,協助分擔營運,讓自己能騰出與客人多交流的時間,同時,她也計畫讓咖啡廳與父母親的民宿有更多連結,讓來池上住宿的旅人,也能來咖啡廳坐坐,看著稻田的風景、喝杯咖啡,從另一個角度去感受池上的日常與美好。
當年父母親選擇離開都市創業、最後又回到家鄉重新開始,如今,郝皓婷也選擇留在這裡,以自己的方式延續那份對土地與人的照顧,這不是以壯闊理想為名,而是以日常生活為本。 池上的四季流轉不息,春田仍在喜樂,而她,就坐在風景裡的那一隅,用餐桌、米香與溫柔,靜靜陪伴每一位來訪者。















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