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池上小鎮,天微亮、空氣裡還帶著夜裡留下的薄霧,而大街上有一間小店已開始忙碌,一張張手作的潤餅皮正被製作出來。這裡是「好煎炸」,由宏緯與韋貞共同經營的炸春捲專賣店,小店從台北傳統市場的嘗試,到落腳池上的這幾年,他們用剛好的節奏製作食物、調整生活,也摸索出家庭的步調。
宏緯家裡原本就在蘆洲經營潤餅生意,他從小就在店裡幫忙,對潤餅皮製作與餡料搭配都很熟悉。26歲那年,他辭去在傳產公司的工作,開始思索未來。「我覺得工作應該是用效率取代工時,但大多公司文化不是那樣,對專業分工也不尊重⋯⋯」他坦言無法適應那樣的職場環境,便選擇離開,回家幫忙家業。
回到潤餅店後,他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產品。「家裡賣的是傳統潤餅,備料很繁瑣,我想做出一種可以一人作業、又能保留風味的潤餅形式。」於是他將餅皮技藝轉化成「煎炸春捲」,加入蛋、菜與肉,強調現點現做、保留酥脆與香氣。

最初宏緯在市場擺攤販售炸春捲,卻發現自己介在「傳統外觀」與「創新口味」之間的定位讓顧客一時難以理解,加上現做方式讓等候時間拉長,使得生意不太穩定。就在這段努力嘗試的期間,宏緯認識了女朋友韋貞。
韋貞當時在台北從事大圖輸出工作,生活節奏緊湊、日子在城市與辦公室穿梭。她的姊姊幾年前搬到池上,因此每次來找姊姊,對於走出門就能看到山,感到很舒服。幾次往返後,這樣的風景漸漸成了她心中的嚮往,也慢慢認識地方的朋友。
某次,池上的朋友邀請他們一起參加自辦的小市集「縱谷山腳下」。宏緯便帶著他的炸春捲來擺攤,卻意外獲得滿滿好評。宏緯說:「客人即使等得久,或是有些口味賣光了,大家還是很開心,吃完還會稱讚你。」這樣友善的氛圍與台北的緊繃節奏截然不同,也悄悄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想離開都市的想法。
回到台北後,兩人很快做了決定,離開原有的工作環境,兩人一起移居到池上。剛落腳池上時,「好煎炸」只是一台小攤車,幾乎沒有宣傳,但慢慢地,有些人吃過一次後,隔天一早特地再來買,那樣的支持與信任,成為他們最大的鼓勵。

池上的生活雖緩,但「好煎炸」備料的節奏可不輕鬆,從春捲皮到餡料,每天都得提前製作,宏緯說「因為我們用的是自然食材,春捲皮超過兩天就會變質,不能久放。」,一切講究手工與現作,是兩人對食物的尊重,也希望顧客吃到真實、安心的味道。
這幾年,「好煎炸」透過市集、口碑,逐步穩定成長。店內制服、品牌logo、都重新設計過,甚至製作了一些有趣的周邊商品。「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想讓大家更記得我們。」韋貞說,大多的新設計是來自一位曾在店裡打工換宿的設計師朋友,對品牌有深刻理解,設計出來的風格讓他們很放心。
而店內的「貓區」則是個溫柔的小插曲。起初只是代養朋友的貓咪,後來覺得貓咪也需要人陪,便乾脆讓牠每天來店裡上班。為了讓比較怕動物的顧客能安心用餐,店內還特別設計了空間區隔。這樣的巧思,也讓許多喜歡貓咪的旅人特地來訪。
在池上生活這幾年,他們除了結婚之外,家庭也迎來的兩位的新成員,「有想過要不要開第二間分店,但想一想,既然來到池上,應該要把重心多放在家庭。」宏緯說。雖然工作仍需親力親為,但也開始思考如何建立流程、找合適的員工,讓自己有多些時間陪家人,也感受這片他們喜愛的地方。
池上的稻浪隨風搖晃,小鎮的節奏仍然緩慢而溫柔。在這樣的地方,一張張現做的春捲皮,放入的不只是食材,也像是日常裡的生活練習,練習等待、妥協、理解,也練習著在異鄉牽手生活,陪伴彼此走更得更遠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