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東縱谷的風,總帶著一種緩慢的節奏。池上的稻浪在風中起伏,陽光灑在萬安村的一處老屋前,院子裡曬著幾塊剛染好的布。那染料在光影之間閃動著深淺不一的藍,像海、像天空,也像記憶的顏色。這裡,是「沐藍池上」——徐季筠老師的藍染工作室,也是她返鄉後,用雙手與時間,一步一步染織出的藍色夢想。
徐季筠出生於池上,從小在稻田與山巒之間長大。高中畢業後,她到台東市求學、工作,後來獨自租屋生活,也因此養成了堅定與獨立的性格。18歲那年,她在布廠工作,但在老師的鼓勵下自修考上代課教師。自此,她踏上教育之路,從台東的山線到海線,一所一所學校教過去,也在孩子們的笑聲中度過三十個春秋。
她教過自然、美術,也擔任過主任。教學之外,她總喜歡觀察地方文化、收集植物與顏色的變化,或許,藍染的種子那時便已在她心中悄悄萌芽。

2017年,命運給了她一個新的方向。那年,她在學校開設親子課程,邀請好友帶孩子們體驗藍染。當染料從翠綠漸漸轉為深藍的瞬間,她被那種顏色深深吸引。那抹藍像池上的天,也像台東的海,更像一種召喚,召喚她回到創作、回到手的感覺。從那一刻起,藍染成為她生命中的另一種語言。
她與好友相約要一起推廣藍染、一起辦展覽,卻沒想到半年後好友突然離世。那場告別讓她體悟到生命的無常與時間的有限。她說:「明天和意外,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。」於是,她毅然決定提早退休,在48歲那年卸下教職,帶著對朋友的思念與未竟的約定,全心投入藍染。
退休後的徐季筠,幾乎是瘋狂地沉浸在藍染世界裡。每天從天亮染到天黑,甚至半夜醒來,也會忍不住去翻布。她笑說,那段時間的自己像重新長出翅膀。「當我看到布在空中晾曬、顏色慢慢變化,就覺得生命也在跟著呼吸。」

最初的三年,她提著染料、布料與工具,走遍台灣各地開班授課。從台東、高雄到北部,她像是一位藍色的旅人,把這份古老的技藝帶進不同社群。學生背景多元,有藝術家、手作爱好者,也有皮革、雕刻工藝師。他們在藍染的世界裡找到新靈感,將這份藍融入各自的創作中。徐季筠說:「藍染不只是布上的顏色,它是一種語言,也是一種與自然共呼吸的節奏。」
2020年,她回到故鄉池上,把自家老宅整理成為新的藍染基地。那是一棟有故事的房子,牆上仍留著歲月的痕跡。她沒有刻意修飾,而是讓歲月的質地與藍染的自然色澤交融。屋外的陽光與風進來,屋裡瀰漫著靛藍與植物的香氣。她笑著說:「我希望這裡是一個可以慢下來的地方,讓人願意聽風、看藍、摸布。」
「沐藍池上」不只是教室,也是生活空間。她讓藍染與日常交織——院子裡曬布,屋內展示作品。她開設的課程不追求技法完美,而是讓學員「打開感官,好好呼吸,好好感受」。許多人來這裡,原本只是想學一門手藝,卻在染布的過程中找到療癒與平靜。

在她的創作裡,藍色承載著池上的風景:稻田的倒影、山嵐的朦朧、溪水的閃光。她常用天然植物作為染料來源,讓每次染色都獨一無二。她說:「每一塊布都會說話,會記錄那天的天氣、溫度、心情。」藍染的過程,對她而言,是一種時間的書寫,也是一種與土地對話的方式。
除了推廣藍染給年輕人,她更希望讓社區的長輩也能參與其中。染布不需太多體力,只要願意動手,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。她記得有位八十幾歲的阿嬤第一次參與課程時,雙眼發亮地說:「原來我還能做這個!」那一刻,她看見創造的喜悅在長輩的臉上重現,也感受到工藝的溫柔力量。
如今,「沐藍池上」已成為池上村裡的一道靜謐風景。藍布在院子裡隨風飄動,像一首無聲的詩,也像一場持續進行的對話。徐季筠說:「現在我不追求開多少課,也不急著擴大。只希望藍染能成為一種陪伴人的力量。」
從教室到染缸,從教育到工藝,徐季筠的生命彷彿織成了一條藍色的線,柔軟而堅韌。那一片藍,是她對土地的回應、對朋友的思念,也是對生活最溫柔的告白。
在池上的風裡,她慢慢走著,也持續染著。藍在她的手裡、在她的心裡,更在這片土地上呼吸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