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花東縱谷的稻浪之間,有一條靜靜流淌的溪流。溪邊的屋舍裡,放了許多魚缸,總有人不時凝望魚缸、觀察魚群。他是林國欽,觀魚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,一位決定陪同妻子從城市回到鄉村,並用一生守護池上生態的人。
年輕時的林國欽,曾在金融業服務。那是一段看似穩定而光鮮的時期——朝九晚五的生活、節奏分明的日子、在城市中不斷追求效率與成就。也是在那裡,他遇見了同樣在職場打拼的妻子。兩人曾一同懷抱理想,往都市追尋更寬廣的舞台。
然而,城市的喧囂與壓力,漸漸讓他們開始懷疑:那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?夜深人靜時,林國欽和太太常聊起童年時的記憶——赤腳踩在溪水裡,看魚在水中閃動、摸蝦、抓螺,那份單純的快樂彷彿還在指尖流動。那時,他心裡的一個聲音越來越清晰:「我和水,有著割不斷的緣分。」於是,他們做出一個決定——離開都市,回到太太的家鄉池上。

回到鄉村後,林國欽並未立即投入環境行動,而是先參與社區工作,從老人長照、社區關懷做起。他接觸到不同年齡層、不同背景的人,看見了鄉村的人情與現實,也看見了土地變遷後留下的痕跡。漸漸地,他體悟到:生態環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議題,它與人、土地、文化是緊密相連的。
「池上是魚米之鄉,現在池上米很有名,但魚卻不見了。」這句話,成為他常說的一句話,也成為觀魚工作室的初衷。他認為池上的稻田與溪流之間,是一個充滿生命的世界。田間灌溉水圳裡有菊池氏細鯽、小蝦、蜻蜓、青蛙。然而,隨著農業現代化、化肥與農藥的使用、水系改造與外來種入侵,這些原生物種一個個消失。水變得混濁、溪流被水泥化,魚蝦不再回來。「如果沒有人去守護,孩子們將再也看不見我記憶中的那條會呼吸的溪流。」他說。
於是,他與太太共同創立了「觀魚工作室」。「觀魚」,表面上似乎只是觀察魚類的地方,但在林國欽心中,更希望工作室是一個教育與覺醒的平台。「觀魚不是單純的生態觀察,而是邀請大家重新看見池上的河流,看見這片土地的生命脈動。」

他帶領學生、居民走進溪流,教大家辨認魚種、觀察水質變化,讓人親眼看見生態的真實面貌。有時,他會讓孩子們蹲在溪邊畫下魚的模樣,有時則邀請居民參與清溪行動、撿拾垃圾。對他來說,這些活動不只是環境教育,而是一種情感的連結。「當你親眼看著魚在水裡自由游動,你會意識到,它們的存在和我們的生活,其實息息相關。」
觀魚工作室漸漸成為池上的一個生態基地。除了教育推廣,它也進行溪流調查、水質監測與生態復育等工作。林國欽會把調查結果整理成報告,提供給學界與公部門參考,希望能以數據讓更多人理解生態的重要性。他笑著說:「我們不是專業學者,但我們願意用行動累積資料,讓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,成為推動改變的起點。」
在許多居民眼中,林國欽有點「固執」。他總是戴著帽子、揹著水樣瓶與筆記本,出現在溪邊;有時蹲著觀察水流,有時記錄水生植物的變化。他不談大理想,只談生活的實踐。「溪裡的魚,會告訴我們土地的狀態。」他說,「當魚回來的那天,代表我們的環境真的在好轉。」

觀魚工作室的行動,慢慢讓更多人願意重新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。學校邀請他開課、社區長輩主動參與,有年輕人加入志工團隊,甚至外地遊客特地來訪。他們在池上溪邊看魚、談土地、聊生活,讓生態成為社區日常的一部分。
林國欽說,自己最感動的時刻,不是獲得任何獎項或媒體報導,而是看到孩子對他說:「叔叔,我昨天看到那條魚又回來了!」那一刻,他知道這些努力沒有白費。
回望這些年的改變,林國欽不誇大成果。他清楚,溪流修復是條漫長的路,沒有立竿見影的奇蹟,但他相信,只要有人願意繼續守望,改變終將發生。如今,觀魚工作室不只是溪邊的一間小屋,而是池上一段集體記憶的延伸。夜晚時分,工作室的燈常常亮著,成為孩子與長輩的交流據點。屋外傳來笑聲與水聲交織的旋律,那是池上最真實的日常。 「我只是把我小時候擁有的幸福,再還給下一代。」林國欽說。在這片稻浪與溪流之間,他用最樸實的方式,實踐著一種土地的溫柔與責任。也許,當魚群再次在溪中翻動的那一天,人們終能重新理解「魚米之鄉」的真正意涵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