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關於我們
  • 池上景點
  • 池上日記
  • 島嶼東方
  • facebook
  • 檔案下載
  • 線上商店
Previous Post
Next Post
11 月 29
in 人物故事, 台東池上 0 comments

【人物故事】多力米故事館/梁正賢

⋅

一台古早時期的木製土礱矗立眼前,將近三層樓高,仔細看,其整體碾米零件、輸送管、皮帶、馬達皆保留完整。靠近,彷彿穿越了時光,見師傅們挺直腰桿熬操作土礱,榖塵瀰漫之間,糙米反覆細磨為白米。

⋅

⋅

這台龐大的土礱,是我剛到池上不久,參觀多力米故事館時所見。幾次場合,認識了故事館的主人,梁正賢大哥,而他還有許多身分,其一是碾米工廠負責人,另一個為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。適逢前陣子,因為協助其他單位的拍攝,而有了深聊的機會。

⋅

梁大哥說起話來,直率不拐彎抹角,他說「現在我們講吃一口好飯,以前農業時代,只希望能混一口飯吃。」。梁大哥的童年,處於糧食珍貴的時代,當時家裡開輾米廠,在他記憶裡,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會一大早來米廠,不是因為愛工作,而是因為早來打掃後,就可以吃早飯,如此便能省下一頓飯。

⋅

⋅

家裡的米廠,總是要有人來接,於是梁大哥畢業後就回池上工作,米廠工作一點也不輕鬆,非常仰賴勞力,像是扛米這件事來說,就很少人能夠忍受。農忙時間往往一個半月,這段期間,梁大哥一家,就挨家挨戶把收成的稻子入倉,此外當時還沒有推高機,只能用三輪車來作業,千辛萬苦入倉後,還需要六個月內加工完成。

⋅

因為親自收稻的關係,梁大哥與農民建立深厚情感,而並非只是買賣關係,他同理心地理解農民的辛勞與憂心,他這時就知道米價要好,才能讓這群農民無後顧之憂工作,對他而言,這也才是長久的合作之道。

⋅

⋅

時代變遷,台灣進入工業化時代,物價波動,人工成本也提高,於是梁大哥開始思考池上農民與池上米的未來。他率先在83年推動種有機米,90年在萬安社區成立有機米產銷班,目的除了健康,也希望好的東西有好的價格;而當時也適逢台灣加入關稅暨貿易協定,農民們都怕進口米進來後,米價下跌,米廠則是怕運費貴,得靠港口廠商,整個農業面臨巨大挑戰。

⋅

梁大哥認為不改變就是坐以待斃,便積極推廣產地證明,「為了推動產地標章,我提案聯合池上所有糧商,嚴格執行『只有池上米、才能貼池上標籤』,我帶農民到鄉公所丟雞蛋抗爭,槓上所有外地糧商,每天失眠,最後心血管出毛病,住進加護病房。」但即使如此,他也從未放棄推動產地標章,「當年覺得退讓就完蛋,不要說池上,是台灣農業真的會被打趴!」

⋅

⋅

民國91年經他協調下,米廠和農會達成共識,成立協會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;那段期間,他有規劃性地進行日本MOA自然農法觀摩、在地專業農業培訓、農作溝通,要求農民提供裁培記錄,他說那是個艱辛的過程「要教他們怎麼做記錄,真的是拿筆比拿鋤頭還重,我還牽農民的手來跟他們說怎麼寫。」此外,他還要求上游的育苗場進行ISO認證,確保秧苗的品質。

⋅

在他努力奔波四年多後,池上米認證標章終於完成,這小小一枚貼紙背後,不只證明池上米的好品質,也代表地方農業改革的過程。現在來看,池上米在穀價一片慘跌聲中逆勢上揚,收購價格平均提高五成,他絕對是功不可沒。

⋅

聊起93年全國第一屆的冠軍米中獲勝,回憶起當時,梁大哥笑說「那時真的很慎重,我們是用儀式的心態在面對,戰戰兢兢,寫生產計劃書,種的人還有輾米的人,把他們八字拿去對,看開工時間對不對。」

⋅

⋅

他持續透過品質計價、比賽獎勵,引導農民追求品質,也因此,池上農友間的稻作品質都很好,也創下連續三年抱走冠軍的傲人紀錄;重視團隊合作的梁大哥說「池上不需要一個冠軍米英雄,而是需要冠軍米團隊!」

⋅

池上證明標章推動到第四年,米價達到穩定,農友經濟有保障後,梁大哥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夥伴開始思考下一步,他們認為池上的美,除了生態保護,還需要帶入文化底蘊才能走的更遠;恰好台灣好基金會那時候在尋找在地夥伴,想建立美好的城鎮文化,他們與梁大哥討論後,理念相同,雙方一拍即合「我們熱情擁抱,絕對不只是當志工而已,所有人都願意出錢出力。」

⋅

⋅

經過縝密籌劃,在梁大哥與許多農民、移居者全心全意投入下,98年誕生了第一場秋收音樂祭,也造就完美的迴響,從此,這片稻田就成為藝術舞台,優人神鼓、雲門舞集、張惠妹等歌手也都曾來此演出,到今年邁入第十年。

⋅

文化的發展,吸引媒體與藝術家的注意,整個池上的氛圍開始改變,讓外地移居者和在地有共同的使命感,同時文化也潛移默化進入在地教育。從去年開始,秋收藝術節交棒給池上人正式當家主辦,藝術並非曇花一現,而是真正落地生根。

⋅

⋅

來到今年的秋收場地,梁大哥憶起當年,笑著說:「一開始為了要有最好的舞台,還要我努力協調,像是烘稻免費、碾米優惠、收購價格加到十成十,只差沒拿空白支票出來給他們簽!」。但是到現在,農民朋友都會自發性割稻整理場地,大家因為認同,變成情義相挺。梁大哥說「創造自我價值,大家也會對土地產生感情。」

⋅

去年底於池上開幕的「穀倉藝術館」,也是由梁大哥重新整修後,象徵性地以一元租金提供給台灣好基金會使用,他說「那個空間對我來講本來就是當倉庫,沒什麼。池上人大都會喜歡付出,不會是因為我,也會有越來越多人參與。」他也期望藉由美術館展出在地與外來的藝術作品,讓池上居民與孩子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。

⋅

⋅

「這片175公頃的稻田,沒有住家、沒有電線桿,是很多有心的農民特意保留下來的。」漫步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間,梁大哥淡淡地說:「農家人離不開土地,對我們來講,最重要的就是守護這塊土地。」

⋅

梁大哥因為對土地、對農民的感情,跳脫經營米廠的思維,轉而凝聚了池上,讓社區、土地、藝文,更為繁盛,把「我好」變成「我們好」,深耕出最美的莊稼藝術風景。看他爽朗的笑容,也期待他的下一步,套句他口頭禪「我們池上農人,不習慣看人家的背影啦!」

⋅

Share this:
11005
19
About the Author: 大白

  • 【關於我們】走走池上/設計・咖啡・書店
    還記得第一次有環島的念頭,是我剛從大學畢業,當時看了一部電影《練習曲》,影片結束後,散場的燈光亮起,胡德夫〈太平洋的風〉曲子伴隨著謝幕的文字,悠悠地唱著,彷彿再 Read more
    in 人物故事, 台東池上 0 comments
    35
  • 【台東鹿野】博雅齋自然茶園
    紅烏龍製作上重萎凋、重發酵、重攪拌、重烘焙,其特色在於茶湯呈現橙中帶紅,並略帶茶深琥珀色之色澤,明艷靓麗,氣息上有蜜味與果香,口感甘醇,茶質厚重具熟果香,滋味醇 Read more
    in 島嶼東方 0 comments
    6
  • 【花蓮富里】學田休閒體驗農園
    「這是蜜地瓜、口感Q軟,烤完會有一層糖蜜,非常好吃;這是栗香地瓜,吃起來有濃濃的栗子味、扎實綿密」,來自中國福建的翁小紅拿著先生張國義親手種植的地瓜,細數著每一 Read more
    in 島嶼東方 0 comments
    7
  • 【台東池上】大池豆皮店
    大池豆皮店位於大埔社區,在一棟由鐵皮建築的廠房裡飄香著,而一旁的倉庫堆著滿滿木材,是用來供應鍋爐的能源。拉開廠房的門,方格型的機具冒出陣陣蒸氣,上頭一根根橫放的 Read more
    in 地方小吃 0 comments
    31
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

關於我們

因為旅行的緣故認識池上,2015年,也在朋友的鼓勵與介紹下,在池上承租了一間60年的老房子,也將原有的設計工作從都市移往池上,利用網路工作之餘,也努力與當地人看齊,學習他們生活中的智慧,並利用這樣的空間與不同領域的朋友結合,分享共好的生活理念。

 

【走走池上】是工作室,也是一個半開放式空間,歡迎旅人來到這裡,翻閱書籍放慢腳步,品嚐我們喜愛的咖啡或飲品,以他鄉的眼光寫下精彩動人的故事,也讓走走池上得以透過旅人的角度,變得更寬廣遼闊,帶來更多的感動與驚喜。

近期文章
  • 【關於我們】走走池上/設計・咖啡・書店
    【關於我們】走走池上/設計・咖啡・書店 21 11 月, 2019
  • 【台東池上】水也上居
    【台東池上】水也上居 08 10 月, 2020
  • 【台東鹿野】熱氣球飛行員-邱盛富(達亥)
    【台東鹿野】熱氣球飛行員-邱盛富(達亥) 18 7 月, 2020
  • 【人物故事】Coffee stay
    【人物故事】Coffee stay 04 1 月, 2020
  • 【人物故事】巫露派派
    【人物故事】巫露派派 04 1 月, 2020
  • 【人物故事】多力米故事館/梁正賢
    【人物故事】多力米故事館/梁正賢 29 11 月, 2018
  • 【台東關山】關山便當
    【台東關山】關山便當 19 11 月, 2018
  • 【台東鹿野】博雅齋自然茶園
    【台東鹿野】博雅齋自然茶園 19 11 月, 2018
  • 【台東關山】日出禾作
    【台東關山】日出禾作 03 11 月, 2018
  • 【台東長濱】永福部落海鹽爺爺
    【台東長濱】永福部落海鹽爺爺 03 11 月, 2018
沒有業配只好放廣告
Copyright © 走走池上X島嶼東方 設計工作室. All Rights Reserved.